(一)問:請師父講一些鼓勵大眾的話:
答:說到鼓勵他人,古來高僧大德,都離不開下面這幾句話。學佛第一個要有長遠心——以前,師父在念逢甲大學的時候,有一位剛進入普覺佛學社的學長,大一剛進來,就發心說要出家,大二交到女朋友,後來就結婚了!現在,住在美國。這就是沒有長遠心,而且亂發願。隨便發願的人,學佛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。第二要有慈悲心——要時常寬恕別人,擴大自己的胸量,不要看別人的缺點,你要活得快快樂樂,就要學習改變自己,而不是改變別人。多看眾生的優點,以慈悲柔軟的心來面對你週遭的人、事、物,這樣,就能活得比較自在解脫。第三要發菩提心—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,皆因菩提心才得以成佛,我們要「學佛」,當然就要發菩提心。這三者當中都有一個「心」字,修行人就是善用心的人,因為「即心即佛」,佛法講的不外乎「心」的問題。所以,如果只是外表上在拜佛、念佛,而不懂得去除內心裡的貪、瞋、痴,那麼只是在跟佛結緣而已。真正的佛法並不在於形式或儀式,而是要觀照內在,抓出心中的煩惱賊。兵法講「攻心為上」,運用於佛法當中也是一樣的,心才是你生命真正的主人,只有深入我們的心靈世界,才能掌握修行的根本。但講究心法並不代表就放棄因果,因為因果與空性是不二的。因果就是空性在事相上的顯現,而一切的因緣果報當下就是空性。事相就是因果,心性就是無生。因、緣、果宛然如是,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壞事相,顛倒因果。修行人即因果而超越因果,越了解佛法的人,就越了解因果,而徹見因緣法的人,那就有消息了。所以,唯有見性的人,才能不昧因果。如此,就達到了理事圓融。
另外,學佛還要具足三個條件。第一要親近善知識——眾生的煩惱習氣都很重,突不破,無法照見五蘊皆空。因此,需要有經驗,有智慧的人來引導,善知識能啟發你內在的覺性,帶領你一步一步走向覺悟。尤其在閱讀經典方面,若無師父的教導,就容易以自己的觀念,將佛經的義理扭曲,這是很危險的。譬如打開大乘起信論,「三細六粗」,三種細的?六種粗的?往生論、十四講表自己看,好像是這樣?又好像不是!所以,要多多親近善知識,善知識就是我們的法身父母,若沒辦法長期跟在師父身邊修學,那就多聽錄音帶,反覆的聽,薰習久了,漸漸也能有所體會。這也是現在工商業社會弘法的變通方法之一,能不受時空的限制,讓大家接觸與聽聞佛法,這是師父一直鼓勵大家做的工作。第二要有好的環境——一棵樹的成長,除了有種子之外,還要有土地、陽光、空氣、水等的灌溉與培育,也就是說,先天的條件還要配合後天的環境,像參加佛學社團用大家共修的力量來互相提攜、討論與研究,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。第三要能自覺——佛法就是真理,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所發現證悟到的,佛陀發現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因此在四十九年說法之中,不斷教育弟子們如何自覺。「覺」就是一種自我反省的功夫,隨著你反省的深度,就越能體會到佛法的真實。內在淨化到某種程度,本性的作用發揮出來,般若智獲得開採,那就轉凡成聖,與諸佛「同一鼻孔出氣」。當然,自覺也是要有條件,根器夠的人,一句話即見本性,根器不夠的人,那就要好好的親近善知識。現在台灣講經弘法的法師相當多,有許多機會親近三寶,親近善知識,聽經聞法是修學佛法上最重要的功課,所以,要多聽師父講的錄音帶,好好的學習。
(二)問:我們在學佛法的時候,感覺學佛沒有那種力量,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佛?有時覺得自己過得還不錯。可是,有時候突然又想到世界沒有一樣是恆久的,但是真能了解世間是無常的時間也不多,而且從本性發出來的心力更是很少,覺得自己學佛很不踏實,不知如何突破?
答:初學佛的人,觀照的力量不夠,自己的悟性也不夠,自然對法的覺受較薄弱。不過,你有一點說得很好,知道自己不好,感覺自己發不出甚麼力量,這一點已經不錯了,表示說還有救。學佛最怕一種人,師父問他:「你有甚麼問題?」他說:「師父,我都沒有問題。」沒有問題的人問題才大,他的問題就是不曉得自己的問題在那裡?學佛的人沒有問題,這是不可能的。除非你大徹大悟、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典,否則,就應該會有問題。沒有問題,從另一方面來說是自己觀照得不夠透徹,那就需要因緣的啟發。譬如有人,你跟他說生死無常,他體會不出來。有一天,回家的時候,別人跟他講:「你姐姐出去被車子撞死了。」他趕去醫院的太平間一看,哇!七孔流血,這姐姐長得這麼漂亮,一下子突然死了,他實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啊!然後,痛哭流涕,這樣就慢慢的能接受無常的觀念,這是屬於間接的教育,要靠因緣事相上的提醒才能覺悟的人。而另一類人,上根利智,感受性很強,你跟他講佛法,他馬上頓悟,像六祖慧能大師,聽聞金剛經中的一句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就悟了,就知道了。這種是屬於能接受直接教育,有宿世善根,大智慧根器的人,一聞千悟,但這是不容易辦到的。
佛法最重視——「悟」,不悟的人就會像經典講的「煮沙成飯」,那麼修行無量阿僧祇劫也不會成佛的。前幾天,有人問師父:「本性是常嗎?」我說:「不對,本性是無常。」他說:「奇怪,你在錄音帶裡不是跟人家講本性是常、樂、我、淨嗎?」「那本性是無常嗎?」我回答:「不是,本性是常。」他說:「師父講話怎麼顛三倒四的呢?」我說:「沒有,是你自己顛三倒四,不是我。佛性是常也是無常。」沒有悟的人,怎麼講都不對,悟的人怎麼講都對,都能事理圓融。法的東西,就是這樣,除非你自己去嘗到法的喜悅,悟到空性、無生的道理。否則,是無法徹底瞭解的。要知道,事相的因果他本身是具有連鎖性的,因就是緣就是果,緣就是果就是因,果就是因就是緣。連鎖性本身就是空性,空性就具足有連鎖的因緣法,要能體會到連鎖性本身就有超越性。無常當中就具足常,不是另外去找一個常,或有一法可得。如果,在每一個事相的動點上,都能與理體相應,那麼,一切都能化成自性清淨心的東西。簡單的來講,悟道的人,在每一個動點上,他都會覺得很有意義。不管他洗廁所、撿菜,或者別人批評他、讚嘆他。因為他用的是真心,不是生滅的意識心,所以,面對一切境界,他都能如如不動,安住在無量的喜悅與安祥當中,他對生命有了主宰,成為最會享受生命的人。師父不是常說一句話嗎?「不懂生命的人,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。」眾生就是這樣,因為無法透視世間的無常,追求五欲時,他就很快樂;可是快樂一過,就是更大的空虛。他不懂得無常,當然更不懂得空。整天顛顛倒倒、反反覆覆、煩煩惱惱,你如果講他,他還會編織一大堆理由,所以佛說眾生是「可憐憫者」。還有的人,認為生命是無常,佛性是常,這也是很嚴重的錯誤,這就成了「自性見」。佛性是常就成了一潭死水,沒辦法轉凡成聖,轉煩惱為菩提。佛性如果是無常,則又成了生滅的世間法,無法進入大般涅槃的境界。
佛性的常是如如不動,本來如是。
佛性的無常是神通變化,妙用現前。
所以,今天我們學佛提不起力量,學佛沒有味道,那是因為你把生命、佛法分成兩截,那是你對世間法的觀照力量不夠。因此,有時會知道世間無常,一切都在變化遷流,可是,一下子又覺得生活蠻愉快的,又忘記了精進。這都是因為平常沒有觀照的能力,所以提不起精神來。因此我們要多聽經聞法,多薰習,薰習久了就有力量。如果只是單憑著一股熱忱,但是對「法」本身不能安住,那麼心性就定不下來。
像師父的話,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,從早到晚佛號不斷,心裡面就只有一個念頭:我要求生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就在我的心,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。何以故?因為師父念念都能觀照無常,知道這個世界是幻化的東西,知道一切法苦空無我。因此,我時時都能放下,對這個世間沒有一點貪戀。求生淨土的信念,就一直從心裡面生起,自然而然信念真切,自然就有力量。因為對師父而言,佛法和我的生命已經融為一體,因此也就不會患得患失,不會只是憑藉著盲目和衝動,也不會在生活中失去觀照,而陷入無力感當中。
佛法裡面並沒有兩個法門,它就只有一個法門。雖然是求生極樂淨土,但還是在我們的心中,我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,是自他不二的東西。那麼,甚麼是唯一的法門?那就是「不二法門」。如同前面我們提到的,佛性是常?是無常?其實佛性是常也是無常,不是常也不是無常,看你怎麼去了解它,執著就不對了。因此我們說「常」「無常」不二,同樣的「娑婆」與「極樂」不二,我和阿彌陀佛也是不二的,生死與涅槃不二,煩惱與菩提不二等等。佛法講的就是不二法門,而不二法門是甚麼呢?就是我們的心,我們的本性,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自覺,我們的真心。故經云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。
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,度眾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無非是要令眾生開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見,甚麼是「佛之知見」呢?就是「覺性」,就是「如來智慧德相」,就是「摩訶般若波羅蜜」,就是「如來藏」,「自性清淨心」。如果我們一切的修行,無論誦經、拜佛、參禪、打坐、念佛、持咒,若是不能匯入不生不滅的本性,那麼都還是生滅的對立法。由於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,一念不覺,因此,總是存在著能所的觀念,有主客二元的對立。除非是究竟的悟,究竟悟就是絕對的法界,清淨的法身。否則,如果能所仍不能斷除,一再透過無明的妄想分別,透過色心二法的主客對立,而用生滅的意識心來修行,則仍然無法超越能所,於是,六根攀緣六塵與六識虛妄和合,就變現了一切山河大地、宇宙世界,以及沉淪其中的六道有情。所以說,你對法的薰習還不夠,沒有力量,因此要常親近善知識,否則自己的生命無法與佛法融為一體,就達不到理事無礙,空有不二的境界。法本身不能安住,心也就定不下來,總是想:我再換個環境,日子就會好過一點。或者覺得修行總是起起落落,提不起力量,心裡就想再去找一個道場。再不然就是念佛沒有受用,覺得沒有意思,就想:乾脆換一個法門來修,念佛不適合我。這種種的想法,都是把自己的覺性設定在某種環境或某些條件之下,然後希望去追求去獲得,那麼,這種念頭不對了!眾生的無明,就是一直不斷地向外追求某些東西,向外追求安慰,要求別人同情,而不知我們的本性本來就具足,放下就是。放下妄想執著、放下取捨分別、放下愛恨恩怨,你的本性自然就顯現出來。
如果不能迴光返照,而只是一直透過外在的追求,那永遠都是一種取捨相、生滅相、輪迴相。佛法是講不生不滅的,講返觀自照的覺性,清淨無染的本心。然而,眾生就是放不下。不能在日用平常中,觀照一切法都是無常性的東西,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,是不可靠的。他當然更不曉得,處處都是我們的覺性,時時都是我們本性的顯現。你只要於一切境界都不執著、無所住、無念、不分別,以不生不滅的清淨心,一念迴光返照,這就完成了佛道。道理很簡單,但習氣很難除。我們的習氣很不容易除掉,所以要多親近善知識,多聽經聞法。同時,如果你能夠在許多複雜的觀念裡面,化作很簡單的心性,把很多事情都用「平常心是道」來看,那麼,一切都沒事,一切都是你知見立知,都是你的自我分別。
例如:兩個人吵架,你覺得這個人受委曲,同情他,而責備對方,這就不對了。因為你介入中間,你就有了對立的觀念。如果你能保持一顆清淨心、平等的心。受委曲的人,我們稍微鼓勵一下;欺負人家的,有因緣,我們私下再慢慢說,也許這樣他比較能接受。因為,如果你介入他們的紛爭,你還是能所不斷,煩惱還是在,你本來是想解決煩惱,但人家會說你偏心,你怎麼做都不對。
世間沒有中庸,無相才是中庸。心無所住就是中庸,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。你說:「我的心要安住在那裡?」。無所住就是安住,想要安住在那裡都不對。那你又問:「無所住是甚麼?」。無所住就是清淨心的功夫。它無法透過語言表示,無所住就是自在,無所住就是解脫,無所住就是不著相,無所住就是沒有分別,雖分別不作分別想,清清淨淨又明明白白的這顆心,用這顆心來修行就對了。如果我們假設立場,我要到達某種境界才叫做快樂,我要某種環境才覺得舒適,那麼,這個假設本身就是錯誤的。如果我們只是用取捨的心在期待甚麼,或者妄想明天,或那一天,情況會變好,這種透過時空假設的期望或追求,都是不對的。因為在佛法中,所有的解脫自在,當下完成,那是你現在就可以掌握的。你聽過禪宗說:「不離當下」,當下是什麼呢?就是解脫的現在,你又問:「什麼是解脫的現在?」。這句話也是多餘的。所以,我們學佛要有般若的智慧,惟有大般若智慧,才能斷煩惱。你若想要求生極樂世界,也要有清淨的心,要知道極樂淨土,阿彌陀佛都是我們的心,如果不是我們本自具足,不生不滅的。那麼佛法講「無生」,不自生不他生,不來不去,那怎麼能得生淨土呢?因此當知,心淨則國土淨,要去悟我們的自性西方。要有清淨心,沒有煩惱的心,那才有辦法。否則,一樣也沒有辦法。
(三)問:學佛的過程中,不可能每個念頭都能觀照,也沒有辦法當下就使心性解脫,總是想要去攀緣某個東西,覺得自己好像是在學佛,有個目標,督促自己,這樣就比較安心。可是,經過一陣子,就會想:我學佛到底在作甚麼?然後,就一直顛倒、懈怠下來。再過不久,很頹喪時,覺得世間無常,於是又開始學佛。但是,沒多久,又開始想:我學佛到底在作甚麼呢?學佛有甚麼意義呢?於是,又是一團疑惑。如此,反覆無常,而日子已過了一大半!
答:初學佛的過程,都是這樣,重複的掙扎;重複的創傷、挫折;重複的憂鬱感;重複的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失落感、無力感。然後,才慢慢地體悟出真理的東西,這是個正常的過程。如果一下子就開悟了,那你就是再來人。你現在也是再來人,一個再來輪迴的人。
(四)問:如果我們的思緒總是這樣的顛三倒四,一直在輪迴之中,那麼,如何能脫離這個圈子呢?
答:多觀照,雖然我們常常在境界中迷失,常常落入重複的痛苦煩惱,重複的情緒輪迴之中。但是,我們不要怕失敗,怕的是你沒有耐心,想放棄。我們學佛就是要有屢敗屢戰的精神,儒家講:「舜何人也?禹何人也?有為者亦若是!」,學佛也是一樣,要常想,佛何人也?菩薩何人也?有為者亦若是!今天我們的教主——「釋迦牟尼佛」,也是經過無量劫的痛苦、挫折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如今才能開悟,見性成佛。因此,我們不要怕失敗,能夠在失敗中記取教訓,我們就能更進一步。能夠承受失敗挫折的人,成功就離他不遠了。
因此,我們要多觀照,觀照一切法都是空性;觀照一切法都不可得;觀照一切法畢竟空寂;當下就是清淨的本性,否則,永遠不得解脫。你今天雖然想盡辦法要離開痛苦與煩惱,但如果你不明心性,那麼明天依然在掙扎之中。你用的是錯誤的心,你今天不悟,明天還是不悟;後天不悟,明年還是不悟啊!你如果不能當下明白自己的心性,想要期待明天會更好,認為我的未來不是夢,那是不可能的。如果你不悟,那你不是「如果還有明天」,而是「我倆沒有明天。」,你的未來依舊是個顛倒夢想,明天也不可能會更好。何以故?因為「我還是原來的我」啊!
但是,如果你懂得師父的開示,不再錯用心,知道我們現在用的是真心,全盤放下,無量的虛空就是你的生命,你的生命就與整個宇宙相配合,為甚麼呢?因為無相就是整個生命。將你整個的生命,透過無相,展現出來的就是無量的慈悲,無量的歡喜。人家罵你,如如不動;人家碰你,如如不動;人家布施金錢給你,如如不動;人家幾千萬給你,你仍然一覺到天明;你損失了三百萬,你還是一覺到天明。你不用這一顆本性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歡喜心,那你要用甚麼心來修行呢?
所以,你今天的重複,都還是輪迴相。輪迴,就是你最後的答案。念頭的轉換,就叫做輪迴;情緒有高低潮,也叫作輪迴。我們要是沒有這些多餘的情緒和觀念,生死輪轉在一念之間,就解決了。所以說,要學習放下;學習寬恕;學習慈悲,擁有佛菩薩的般若智慧。雖然,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大徹大悟,有「如如不動,不取一相」的心境,但至少我們有在進步。你要永遠記住一句話,不要抗拒境界,因為一切的境界都是你的心,抗拒境界就是抗拒你的心。對眾生好,就是對自己好。如果你能永遠的寬恕眾生,你的心境就一天一天的在進步。你動一個念頭去排斥眾生或傷害眾生,那就傷害了你的法身慧命,破壞了你的清淨心,眾生還未被傷害,你就先傷害了你自己的慈悲心,失去了寂靜安祥。你動一個念頭生氣,對方還不知道,你的內心就已經先染污了。所以,永遠要有慈悲喜捨的念頭,因為一切的生命,一切的生活,都是在你的一念之間。其實,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,我們可以不必讓自己過那種痛苦煩惱的生活。如此,慢慢地迴光返照,煩惱就會減少。你也不用掙扎,該來的,你還是跑不掉。讀書也是一樣,你以前不用功,該被當掉的,煩惱也沒用,因果就是如此!因此,多餘的煩惱和妄想是沒有用的,重要的是,你如何把握當下,保持現前一念清淨心!
如是因、如是果,所以,我們不要在果上打轉,而要在因地裡注意觀照。在因地修行,就是要注意不要再去造惡,起壞的念頭;而在果地的覺悟過程當中如有業報現前時,就要利用淨土法門。當我們的果報、痛苦現前時,因為恐懼感,拼命地念佛,這也可以得救。所以,觀無量壽經講,雖是五逆十惡的大惡人,一念懺悔,念佛求生西方,也可得救,這是因為恐懼下地獄的緣故。大善的人,更可以得救,依循著信願和淨念,往生極樂世界。最怕的就是雖有行善,但對淨土沒有信心的人,就像是掛在半空中。總是認為我有做善事啊!我心好就好了,我又沒有做壞事啊!這就不能往生了。所以大惡的人,地獄相現前,如果知道恐懼,又有福報遇到善知識,叫他懺悔發願,求生淨土。他這時知道因果,跑不掉了,拼命地念佛,那就還有救。最怕的就是那種懂一半的,說懂嘛他又不懂,說不懂他又喳喳叫,喜歡跟人家開示,可是卻專門說給小姐聽,偏不說給男生聽。跑去女生宿舍等,而且又不是每個女生都講,都專門講給漂亮的女生聽。人家跟他說:「師兄,你幫我開示一下。」他回答:「哎!你這麼醜,我不說給你聽。」分別心很重。
眾生都是這樣的,取捨相,心不能如大地一樣平等包容,萬善就不能集中。如果我們有心地的功夫,那麼一切法都可以建立,一切善法都可以成就。所謂心地功夫就是「無相」,「無相」就是無所著。譬如有人心情不好,來見師父,師父就告訴他:「你不要怪別人,要怪自己沒有福報,要迴光返照,放下自己的看法,期待別人給你安慰是沒有用的;如果你有智慧,現在就放下,與其讓人家同情你,不如解脫自己。」就好像女孩子,內心裡面有痛苦煩惱,需要人家安慰:「你不要哭啊!我明天買一杯木瓜牛奶給你喝,帶你去看電影哦!」到最後破涕為笑,就是這樣,需要人家安慰。但是明天,她仍然會發作,會發神經,那你又再安慰她,這就叫作輪迴相。總是需要用安慰來解決煩惱,需要以外在的條件來愉悅她的心情。明明我們可以用智慧去觀照,契入空性的思想,可是,她需要人家的安慰,去解決內心的煩惱,那麼就變成了重複。因此,我們的生命就是一種重複,沒有甚麼意義;生命變成一種習慣性的重複,那活著還有甚麼意義呢?生命有甚麼目標呢?也不曉得!
女孩子喜歡每天穿得漂漂亮亮的,單為了這個頭髮就花盡了心思,忙得不得了。到後來,還是紅顏會老,人比花黃,還是要死,都是一樣的。她不了解,不能把生命拉長,再觀照這每一個動點上的無常性:如果你能了解生命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化,那就對這個世間,也無所謂的得與失的觀念了。失去的東西會得,得到的東西也會失。感情上的執著也是這樣,人家離開你,不要怪別人啊!我們要自我檢討。縱使擁有萬貫的家財,內心裡面要常想,這些都是短暫的,都不是永恆的。自古以來,那個皇帝不死?那個總統不死?昔日的英雄美人,於今何在?都是一樣的!到最後,都是一坏黃土,沒甚麼。慢慢、慢慢地,去觀照這個無常,就能對金錢、名利、得失的觀念,漸漸放得下。
雖然我們對無常性,會有那麼一點體驗,可是我們的習氣很重,我們的習氣常常作為我們的主人。剛開始我們造了習慣,後來習慣成了我們的主人,受它的主宰,我們控制不住自己。不斷地輪迴、重複我們的錯誤和痛苦。所以說,斷習氣很困難,需要時間和耐性。禪宗裡面講:「若論修行本來易,欲除妄想真個難。」若論修行,本來是很簡單的,但要除去妄想就沒那麼容易了。所以,就如同一開始我們所提到的,要給你們甚麼鼓勵呢?除了要隨時保持覺悟觀照的心,慈悲歡喜的心之外,還要有長遠心。不要怕挫折痛苦,只要你對佛法有肯定、有信心,知道這條路是不會錯的。那麼,自然就可以「蝦米攏嘸驚,向前走」!
其實,話說回來,這個「長遠心」的觀念也要放下。因為,如果你真的對菩提自性有所了解,具有大般若智慧的話,所有時間、空間的假設性,都是多餘的。你只要把握現前一念清淨心,直下承擔,那麼,當下就是,一切現成。
(五)問:請問師父,如何修不淨觀?
答:修不淨觀,如果直接了當的話,你去太平間看一看。如果,還不覺悟的話,你下次大便出來。不要沖水,坐在那邊看,像芋頭冰繞圈子;如須彌山旋轉。所以,我不敢吃甜筒也是因為這樣。修不淨觀,機會有很多。其實,大家都知道,身體是不清淨的。
(六)問:念佛時,越念越懷疑,可是,無量壽經裡又說:對阿彌陀佛佛號懷疑,或對經典懷疑者,皆是三惡道中來的。所以,就硬念下去。可是,越念越煩。不知怎麼辦?
答:心性不明,經教不通,這是正常的。
(七)問:那如果照師父講的去深入了解,然後再念佛的話呢?
答:這個不能稱之為了解,除非你悟。這是無法由經驗裡獲得,除了你有宿世的善根,否則,很難。「悟」本身不是經驗,但又不離經驗。
(八)問:弟子曾看過上廣下欽老和尚的開示錄,裡頭言道:念佛若散亂心,就繼續念下去。可是,卻又覺得自己不是散亂心,又很像是散亂心?
答:這就是提不起,提不起正念。
(九)問:如果再繼續念下去,覺得很煩,那該怎麼辦?
答:那就睡覺,睡醒再繼續念,喝一杯木瓜牛奶,再繼續念。學佛的過程是跑不掉這個的。你沒有掙扎,怎麼會成熟?沒有創傷,怎麼能成長?生命就是這樣,在摸索中前進。
(十)問:弟子每晚睡覺前念佛,有時念著念著就昏沉,就睡著了,不知自己是在念佛,還是在睡覺?
答:這種功夫也不簡單,人家念著念著也沒睡著,你卻睡著了,睡得連自己也不知道。這個就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了,深度的昏沉就叫做睡眠。那是因為你常常將腦力用在別的地方,如果是煩惱重的人、常操心的人、脾氣壞的人,他們的睡眠時間就會很多,因為他們白天要處理這些事情。真正一個開智慧的祖師大德,他的睡眠時間絕不超過三、四小時,睡眠時間真的很少很少。但是你小孩子嘛!睡眠可能比較多,那是正常的,因為功課重嘛!
(十一)問:弟子覺得念佛念到一定程度後,大腦波動起伏就比較小,是否就較容易導致昏沉的現象發生?
答:因為你用意識心在念佛,強迫自己去接受佛號的觀念,才會這樣。若是你用心性在念佛,念而無念,佛號自然就出來。你有這些現象,這表示你體悟還不夠,念佛的功夫還不到,你用的不是真心。不用真心的念佛,當然就會比較疲倦,刻意地去尋求佛號,好像佛號在外面,追逐佛號,而並非由本性散發出來的自性念佛,不是真正的功夫,當然你就會覺得很疲倦。把精神緊繃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......」的念,念完了,卻睡不著!
(十二)問:是的,有時念佛,愈念愈清楚,於是無法入睡。
答:這就是精神集中後,剩下來的一種興奮,導致無法睡覺,用腦過度,會變成一種衰弱。
(十三)問:可是弟子覺得那時候心境蠻穩定的,連外面的事、聲音再大都無法干擾到我,不會大起大落,成一水平線似的,感覺蠻定的。
答:那只是短暫的,真正的穩定是永遠不起伏才叫作穩定,你這樣子不能稱之為定,那叫輕安。定是在眼見任何事物的動態當中,他都能解脫,這才稱之為「定」。本性具足,有慧的解脫,這個才稱為大定。你那個是輕安,不叫作定,感覺很舒服,是暫時的,定是「內無所惑,外無所擾,內外一如。」這才稱之為定,才是真功夫。
(十四)問:如何達到真正的定呢?
答:要用般若的智慧,了解自性就是我,佛就是我們的本性,然後用迴光返照的功夫,不著一切境界。用不執著的心,當佛號現前時,統統是全體心性的大用,大用時時現前。但你用的是意識心,設定一個佛號,然後執持佛號,在事相上念佛。就初學者而言,這是對的,但功夫要純熟,就很困難。煩惱一起來,就無法念下去,所以,這不是真正的功夫。真正的功夫是「語默動靜體安然」,語就是講話,默就是不講話沉默寡言時,體就是入於大寂,大涅槃處。體安然,就是永遠這樣的,如如不動。語默動靜體安然,就是指我們的本性,如如不動、清清淨淨的。無論講話也好,沉默也好,行住坐臥之間,我們不生不滅的心性,都是這樣的如如不動、無所住。
(十五)問:如何能突破事相上的念佛?
答:這個要去體悟,悟到事相的本身就是無常,無常當下就是空,然後,你的煩惱就會減少。建立空的思想以後,就沒有得失的觀念,沒有取捨的觀念。那麼,對於世間的名利、男女,幻化的一切大地萬物,都可以放得下。放久了,佛號現前,一用起功來,就是本性念佛的功夫。這個是需要時間的,不是師父今天講給你聽,你就能夠運用得上。
留言列表